close

在台灣的文化裡,覺得出國就是短暫旅遊不然就是得拿學位,像揹包客這樣深度旅行的方式,在我們的社會裡並不被倡導。許多人覺得到國外農場工作或是在餐廳端盤子,像極了到國外打拼的廉價台灣勞工。
身邀的長輩最常問的問題就是,在澳洲的工作是否找好?“到澳洲再找就好。”這樣的回答總是讓他們驚訝,似乎台灣的人真的都很在乎工作,就連要到國外旅行,第一個擔心的還是工作;如果我此趟旅程的目的是為了工作,這不就浪費了打工度假的意義了?如果真要工作,有需要這樣大費周章的跑到國外嗎?還是真的年紀越大,就越放不下、越社會價值化呢?
曾經,在旅遊書上看到一個作者的親身經歷,她發現亞洲人在自我介紹時,最常說的就是自己做什麼工作,有過什麼資歷;而歐美人卻說自己已經旅行過那些國家,從中可以發現文化的差異及彼此重視的東西。
有時想想,如果我離開工作,我不再隸屬於某公司或單位,沒有公司的光環,摘去了名片上的頭銜,甚至沒有名片,我,還有下什麼?
尤其很多人搞不清楚什麼是打工度假,年紀稍長的會問:你要去拿學位嗎?“不是。”你要去讀語言學校?“也沒有”你到底要去幹嘛?“去旅行。”他們聽到這樣的答案,總是遲移幾秒鐘說:哦!你要去玩。我只是笑而不答,就像那些沒有結局的電影一樣,任由他們自由發揮地想像。
 
當旅伴跟他的在職進修同學們提到此事,有個總是想盡辦法拿到“第一名”的同學反應非常激烈,“你幹嘛去當台勞啊?”“去農場工作很辛苦,你不知道嗎?”她還建議旅伴存個八十萬到澳洲唸語言學校或拿學歷對工作比較有幫助。或許,我們是去當台勞,而在台灣工作難道就不是台勞嗎?過重的壓力、超時的工作時間,不管什麼行業幾乎都得背著超過自己所能負荷的業績目標,以及不斷壓榨員工的企業、公司,縱使一個月有三、四萬元,說不定時薪都不如計時的工讀生,既然都是當台勞了,有機會為何不選擇可以認識不同國家文化又可體驗異國生活的“台勞”呢?

而且,為什麼就一定得為了學位或唸書才能出國一年?每個人總是有所為而為,為了達到某個目的,才願意去做某些事。縱使我沒有八十萬,縱使我拿不到學位,我還是相信這一年的台勞生活會為我往後的人生加分,因為從我開始準備打工度假時,我就已經受益良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de19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